ESG重塑商業價值的創新引擎 文:洪錦鉉

在當今時代,ESG(環境Environmental、社會Social、治理Governance)早已從邊緣議題躍升為全球商業競爭的核心賽道。這三個字母所代表的不僅是企業履行責任的框架,更是驅動商業價值重塑的強勁引擎,引領著企業在新時代浪潮中破局突圍。
 
從數據脈搏中可窺見ESG發展的迅猛勢頭。2024年,港交所2600多家上市公司(主板及創業板)中,ESG信息披露率高達95.5%,恒生指數成分股的企業披露率更達97.6%,這標誌著ESG已從可選項轉化為商業實踐的必答題。放眼全球,彭博社預測2025年全球ESG資產規模將突破53萬億美元,海量資本紛紛向ESG領域傾斜。消費市場的反應更為強烈,有調查顯示﹐73%的消費者願為ESG表現卓越的品牌支付溢價,而在Z世代與千禧一代中,這一比例飆升至85%。種種跡象表明,ESG早已不是「合規成本」,而是成為重塑企業價值的驅動力。

在環境層面,傳統觀念將環保視為成本負擔,然而真正的環境創新是將環境責任轉化為價值鏈閉環。企業可透過優化生產流程,減少原材料浪費、降低廢棄物處理成本,同時提升產品品質,實現從「減耗」到「創造」的跨越。如此一來,「綠色成本」得以轉化為「綠色資產」,既保護了環境,又開拓了新的價值增長點。
 
社會維度上,ESG的「社會價值」超越了傳統公益捐贈的框架,強調激活人、社區與產業鏈的共生關係。企業與當地社區合作保護非遺文化,並將文化元素融入產品設計,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,更提升了品牌文化內涵與市場吸引力,實現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共鳴,從社會發展的「旁觀者」轉變為「共建者」。
 
至於治理層面,真正的治理創新在於構建具備抗風險能力的敏捷組織。企業需將ESG理念滲透至戰略規劃、日常運營、內外部合作等各個環節,讓ESG從企業的口號轉化為「肌肉記憶」,使組織能夠靈活應對市場變化,從僵化的「機器」蛻變為充滿活力的「生命體」。

在提昇ESG創新力的思考可以有不同的維度﹐筆者認為可從技術、場景、價值的疊加效應進行思考。技術應聚焦解決實際問題,如碳捕捉、AI優化能效;場景需從內部管理延伸至用戶端,激發用戶成為可持續者;而價值的終極目標在於增強商業韌性。
 
總之,真正的可持續經營,不是被動「做ESG」,而是主動「用ESG思維重做企業」。唯有將ESG視作商業模式的底層代碼,創新方能自然湧現。畢竟,最理想的「可持續」,必然是兼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「可盈利的可持續」。在ESG浪潮席捲全球之際,企業唯有順勢而為,方能在未來商業競爭中佔據制高點。

文:洪錦鉉

港台青年創意聯會(商會)主席
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畢業生會理事長
觀塘區議員 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